無好好咁在去學習,今日,有一個感覺,有一份動機,從新學習。
創作、藝術、設計、發明
著實,很多的行業都有著以上四方面的知識之需求,
但這四種知識又有怎機分別呢?如何去學習?這,將是我重新學習的第一課題。
第一步,先是把我從以往的認知開始,重新整理我所「認為」或「理解」,
或許是錯,因此,需要往後再多查証及研究。
對我來說:
發明﹣創造出新的事物
設計﹣經過計算的創作
藝術﹣一種表現思想的方法,內存文化
創作﹣或許是以上三類工作的過程?
文化對創作的影嚮
不論在藝術,設計或發明,在不同年代,地區文化、政治文化、生活文化,
對這些創作過程都有著某程度的影嚮:
以近代一個產品﹣書蟲書架 (bookworm) 為例,原創者 Ron Arad,
生於1958年的設計師/藝術家/建築師,書蟲書架是他眾多的出色作品中的其中一件,
他的原創物料使用鋼材,有硬鋼及軟鋼混合使用,及後被Kartell品產轉用膠料變作
商品大量生產,而Ron Arad在這書蟲書架設計的創作意義,原來包括了設計語言:
對1960年代的功能主義轉化在藝術作品中發生,而沒有特定形態的書蟲書架,
就是有著藝術意味的功能書架,而曲線與直線的關係及意義,在表達現代主義運動中
代表自由的曲線與代表嚴謹及刻版的直角的平衡。
另外Paul Frankle的書架,則受美國的摩天大廈這種新興建築所影嚮,
書架的出現,主要因為印刷的普及,書本不再是貴族或教會的獨有,
慢慢變得家家戶戶的家具,至今天的互聯網年代,書架又再一次變成不必要,
這,都是文化的改變。
不同的創作方式
在不同範疇的大師,他們的創作有著不同的方法或意念:
世代及文化的影嚮
如上所說,不同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的需求,價值觀等,都影嚮著這些
藝術家、設計師或發明家,因此,我先要學習如何接觸、了解不同的文化;
啟蒙及致敬的意念
不少的大師,他們同樣有他們所敬服的另一大師,又或是跨媒界的致敬,
如寫歌詞的會向某偉人致敬而創作出歌詞來,試找找2011年Kolor的愚公,
是寫詞人梁栢堅對司徒華先生致敬的歌詞;亦不難找到不少的現代設計大師
會受另一些年代的藝術家或設計師所啟蒙或影嚮,以Andy Warhol為例,
巳有不少的現代設計都使用著他的風格,因此,我亦必多學習及了解
不同事物的故事;
生活中的共鳴
工業革命後,資訊亦開始發達,小時候,老師說要養成每天看報紙的習慣,
因報章會給我們書本上所得不到的知識及資訊,特別,在這些新聞中,
往往可找到能引起受眾共鳴的創作題材,而廣告、電影、音樂都很多時在這個
空間找靈感,而小克的聾貓,則是我個人覺得有很具這一方面的代表性,
他的作品中,每每有著令人共鳴的社會意識。
當然,今天的社會氣氛,報社的風格,我們都要小心的去吸收,
他的作品中,每每有著令人共鳴的社會意識。
當然,今天的社會氣氛,報社的風格,我們都要小心的去吸收,
不能以偏概全,我要學懂「通式」所提倡的客觀資訊閱讀方法;
童心的白日夢
說來很老土,但創作當中,有著好奇、幻想的童心,著實很重要,
沒有每事問的好奇心,沒有超現實的期望,很難有破舊立新的創意,
但我個人或許太守舊,我有一個不能說壞、但亦代表著我做事態度的習慣,
這習慣就是:大部份情況下,都要整整齊齊,就如我去吃壽司,
我都會很不自覺地把碟分門別類跟顏色的放好 (如下圖) ,
我每每畫画都要把整幅画忍不住手去完成,不能留白或不完成的原因,
都與這有一點關係,或許,我亦要學習有時破格一點。
了解、查証 (research) 的重要
今日,在不同的媒體及記錄片的資訊下,我們都很容易得到所需的資料,
但亦因為太容易加上現今的都市人的習慣,在網絡上尋找資料的時候,
都不會太查根問底,有些時候,我發現有些朋友,同事或學生,
很容易便說:找不到!!
事實是,他們只以一個主要字眼去尋找所需資料,又或是查看頭一兩頁便算,
但往往,若我們以不同的相關字去尋找,多看幾頁,總會找到所想找的,
當然,查証及收集資料都不能只單單依靠互聯網的方便,有些時候,
我們真的要往外跑一跑:
如我們要做一個與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有關的創作,
總不能只在互聯網打「六七十年代香港」便算,去找幾個成長於六七年代的人,
必能得到更多更深刻的資訊;
如我們要做一個與四川有關的商店設計,在互聯網所找到的,
總不及到四川走一走來得實在;
另一位我的好朋友﹣歐楊應霽先生,他為了設計一個「餐盒」,
幾年來,每每到不同地方旅遊,都會留意不同地方的餐盒設計,
更會了解為何要這樣設計,了解不同地域的生活飲食文化對餐盒的設計之影嚮,
這亦是我需學習的態度。
2012,就是我的一個重新學習的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