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中打困籠
有些遊戲是考我們解困,但往往就是打困籠。
就像今天的香港,十問題九個解決方法,
加上每一個解決方法引發另一個問題沒完沒了的.....
不知從何開始的,我們的理財政策越來越似必利痛,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六千元的一個用錢來減低市民的怨氣,
而事實我長遠問題、計劃卻一點都沒有點子,
我只笨笨的想,每人派的六千元加起來有四百多億,
分二十年用,每年都有二十多億,或許分開四份,
醫療、教育、老人福利、幫助低下層,每方面都多五億用,
不過,事實又係咪咁理想咁簡單,我真的不懂。
而這困籠,慢慢引發更多的問題出來,
首先是我們的中下基層市民真的有需要去幫助他們,
市民的福利,老人的問題的確存在,政府要一一解決,
就先必要有安穩的收入,增加鋭收引發大遊行,
政府最後只有繼續以高價賣地來保持收入,
弄至今天的麵粉貴過麵包,紅磡最新賣地成交一萬蚊呎,
假設建築成本四千,發展商mark up千幾,咁又要賣萬五六蚊呎,
之前元朗賣地成本都四千蚊呎,即係又要賣六千蚊呎,
地貴、樓貴、租貴,弄至小商戶都不能生存,
同時,亦令致租得起的商戶都要加價或在其他地方節流,
如品質、服務、人工....等等,最後結局就是財富轉移,
基層生活成問題。
最低工資加困籠
最低工資本來的目的是令基層市民有回一點兒的生活基本水平,
但今天的最低工資,把香港的困籠變本加勵。
行業結構問題
先出現的問題,是令不少行業結構轉變,如以往的所謂學徒,
就在星期六,有一髮形店,把所有的負責洗頭的員工都炒去,
原因是,以最低工資八千左右計算來請一個還要訓練的學徒,
理髮店或許實在付擔不了,類似的行業如車房學徒、麵包學徒...
學徒本來是一種給沒有讀書興趣的人有機會學一門手藝的方式,
但最低工資把這種方式推番。
計算方法問題
以一個送稿員,若以HK$28 x 9個鐘 (朝九晚五) x 30日,
即大約HK$7,560一個月,若以此作月薪計,即刻出事,
因為大月是31日的,計起嚟變咗HK$27個鐘,唔夠數,
需知現今香港無乜幾多行業有OT錢,但又無乜幾多行唔洗OT,
一個唔該,送稿遇上交通問題,遲咗半個鐘,除又會唔夠數,
另外,以31日計的話,即月薪要HK$ 7,812蚊。
最後,計唔計有薪假呢?計唔計OT呢?計唔計飯鐘呢?
呢啲問題因此而出,不知會否最後月薪都會變月月計,
二月計廿八日、小月計三十日、大月先計三十一日?
另外,我有一個朋友,他是沒有底薪的,但有時計花紅時可以是一出便十數萬,
但亦會有時整個月都沒有生意、或是未完成的交易,那個月便一蚊都沒有,
那又算不算低於最低工資?
老闆的算死草問題
為不用增加成本,不少超市都轉提早收半小時,有快餐店把員工工時減少,
亦有轉時薪計不計飯鐘假期的,顧主都費盡心思以免提高成本。
員工的偷雞問題
亦有機會有些員工會以此為計,把本應可以兩小時完成的工作,
弄至三小時完成,會增加工時換取更多工資。
成本轉移引至通漲問題
不少的最低工資引至的成本高漲都很快地沒有商量下轉移至用家身上,
如大廈管理費,以我為例,住家的隨便都增加HK$150,
office更增多HK$1,500,睇個醫生又由二百四加到二百八,
快餐店靜靜地兩蚊兩蚊咁加,乜都加之下,但係並非每種行業都可以加,
就連律師,我仍可找到不少六千蚊一年的顧問套餐,免費出信!
以這種成本轉移加價潮,最後基層雖然工資多了點,
但最後面對這種變相通漲下,或許,最後生活一樣沒有改善。
解困籠
的士加價,原先為的是的士師機的收入,
但還未實行,的士行又即刻話加租,咁加咗嘅只係比咗的士行?
電車加價,雖然只係幾毫子,用嘅借口竟然係:如果唔加,安全問題、
系統問題同舒適度都不能改善,吓?唔加唔安全?我真係想問:你大我呀?
有些時候,遇上交通打困籠,左線右轉因有車在中間頂著,
向前的又給右線左轉的頂著,對頭線又給左線頂著,
看似一個解不了的結,細心的去想,去看,
原來,我個很多時都是以自己的利益先行,
著著都在要求別人給予我們怎麼怎麼,但卻沒有想過我們可以做些怎麼,
所謂,大有大貪,小有小貪,打困籠的源頭是人人都以自己行先,沒有一個願退一步,
若然,我們都願以大局為重,大企業願意給多一點兒企業良心;
老闆多點為員工設想;員工亦不要跟公司事事計較去努力,
總會有解困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